碳匯的概念
碳匯主要指森林、草原、湖泊等從空氣中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匯項目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為自愿減排量(CCER),可按一定比例用于抵消部分排放配額,抵消比例由國家碳交易的主管部門確定。例如,2015年向企業A分配的配額為100萬噸二氧化碳,規定可使用自愿減排量抵消的比例為5%,那么企業A可以購買5萬噸自愿減排量,剩余的95萬噸配額須通過配額交易完成。通常配額價格遠高于自愿減排量價格。
一、一些定義
1.碳匯造林:為區別于其它一般定義上的造林活動,本方法學特指以增加森林碳匯為主要目標之一,對造林和林木生長全過程實施碳匯計量和監測而進行的有特殊要求的項目活動。
2.土壤擾動:是指如整地、松土、翻耕、挖除樹樁(根)等活動,這些活動可能會導致土壤有機碳的降低。
3.濕地:濕地包括全年(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如泥炭土)被水淹沒或土壤水分處于飽和狀態的土地,且不屬于森林、農田、草地和居住用地的范疇。
4.有機土: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1)和(2),或同時符合條件(1)和(3)的土壤:
(1)有機土層厚度≥10cm。如果有機土層厚度不足20cm,則20cm深度土層內混合土壤的有機碳含量必須大于或等于12%;
(2)對于極少處于水分飽和狀態(一年內處于水分飽和狀態不超過數天)的土壤,其有機碳含量必須大于20%;
(3)對于經常處于水分飽和狀態的土壤,則:
a) 不含粘粒的土壤,有機碳含量不低于12%;
b) 粘粒含量≥60%的土壤,有機碳含量不低于18%;
c) 0<粘粒含量<60%的土壤,有機碳含量不低于12%-18%。
5.基線情景:指在沒有碳匯造林項目活動時,最能合理地代表項目邊界內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未來情景。
6.項目情景:指擬議的碳匯造林項目活動下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景。
7.項目邊界:是指由擁有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項目業主或其他項目參與方實施的碳匯造林項目活動的地理范圍。一個項目活動可以在若干個不同的地塊上進行,但每個地塊都應有特定的地理邊界。該邊界不包括位于兩個或多個地塊之間的土地。
8.計入期:指項目情景相對于基線情景產生額外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的時間區間。
9.基線碳匯量:基線情景下項目邊界內各碳庫中的碳儲量變化之和。
10.項目碳匯量:項目情景下項目邊界內所選碳庫中的碳儲量變化量,減去由擬議的碳匯造林項目活動引起的項目邊界內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量。
11.泄漏:指由擬議的碳匯造林項目活動引起的、發生在項目邊界之外的、可測量的溫室氣體源排放的增加量。
12.項目減排量:指由于造林項目活動產生的凈碳匯量。項目減排量等于項目碳匯量減去基線碳匯量,再減去泄漏量
13.額外性:指項目碳匯量高于基線碳匯量的情形。這種額外的碳匯量在沒有擬議的碳匯造林項目活動時是不會產生的。
14.碳庫: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機質碳庫。
15.地上生物量:土壤層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木本植被活體的生物量,包括干、樁、枝、皮、種子、花、果和葉等。
16.地下生物量:所有木本植被活根的生物量,但通常不包括難以從土壤有機成分或枯落物中區分出來的細根(直徑≤2.0mm)。
17.枯落物:土壤層以上,直徑小于≤5.0cm、處于不同分解狀態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凋落物、腐殖質,以及難以從地下生物量中區分出來的細根。
18.枯死木: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枯倒木以及直徑≥5.0cm 的枯枝、死根和樹樁。
19.土壤有機質:一定深度內(通常為1.0m)礦質土和有機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機質,包括難以從地下生物量中區分出來的細根。
二、碳匯造林項目的要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定碳匯造林項目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 項目活動的土地是2005年2月16日以來的無林地。造林地權屬清晰,具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發的土地權屬證書;
2. 項目活動的土地不屬于濕地和有機土的范疇;
3. 項目活動不違反任何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且符合國家造林技術規程;
4. 項目活動對土壤的擾動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如沿等高線進行整地、土壤擾動面積比例不超過地表面積的10%、且20年內不重復擾動;
5. 項目活動不采取燒除的林地清理方式(煉山)以及其它人為火燒活動;
6. 項目活動不移除地表枯落物、不移除樹根、枯死木及采伐剩余物;
7. 項目活動不會造成項目開始前農業活動(作物種植和放牧)的轉移。
三、土地的合格性
項目業主或其他項目參與方須采用下述程序證明項目邊界內的土地合格性:
a) 提供透明的信息證明,在項目開始時項目邊界內每個地塊的土地均符合下列所有條件:
——自2005年2月16日起,項目活動所涉及的每個地塊上的植被狀況達不到我國政府規定的標準,即植被狀況不能同時滿足下列所有條件:(1)連續面積≥0.0667公頃(ha);(2)郁閉度≥0.20;(3)成林后樹高≥2米(m);
——如果地塊上有天然或人工幼樹,其繼續生長不會達到我國政府規定的森林的閾值標準;
b) 為證明上述a),項目業主或參與方須提供下列證據之一,用于證明項目的每個地塊的土地合格性:
經過地面驗證的高分辨率的地理空間數據(如衛星影像、航片);或森林分布圖、林相圖或其他林業調查規劃空間數據;或土地權屬證或其他可用于證明的書面文件。
如果沒有上述b)的資料,項目業主或其他項目參與方須呈交通過參與式鄉村評估(PRA)方法獲得的書面證據。
四、碳匯項目實現交易的實例
北京碳市場是全國首家實現碳匯交易的碳排放交易試點,截止今年10月20日,已累計實現碳匯交易7萬噸、250萬元。
該碳匯造林項目名稱為承德市豐寧千松壩林場碳匯造林一期項目,項目業主為豐寧滿族自治縣潮灤源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該項目第一期碳減排量由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簽發,獲得簽發的碳減排量為96342噸二氧化碳。北京東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購買了該項目的5萬噸核證減排量,并已完全用于2014年碳交易履約,為首批碳匯項目購買者。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總書記這樣說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去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作出這一承諾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碳達峰、碳中和作出重要論述,一起學習!
中國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
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作出艱苦卓絕努力,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2020年9月30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
綠色經濟是人類發展的潮流,也是促進復蘇的關鍵。中歐都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致力于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不久前,我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方將為此制定實施規劃。我們愿同歐方、法方以明年分別舉辦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自然保護國際會議為契機,深化相關合作。
——2020年11月12日在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的致辭
中國愿承擔與自身發展水平相稱的國際責任,繼續為應對氣候變化付出艱苦努力。我不久前在聯合國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舉措,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們將說到做到!
——2020年11月17日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的講話
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二十國集團要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指導下,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不久前,我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言出必行,將堅定不移加以落實。
——2020年11月22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的致辭
中國為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作出重要貢獻,也是落實《巴黎協定》的積極踐行者。今年9月,我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0年12月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講話
我已經宣布,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我們認為,只要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情,中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做,并且做好。中國正在制定行動方案并已開始采取具體措施,確保實現既定目標。中國這么做,是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為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特別致辭
我一直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愿就應對氣候變化同法德加強合作。我宣布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無疑將是一場硬仗。中方言必行,行必果,我們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全面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
——2021年4月16日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時的講話
去年,我正式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需要中方付出艱苦努力。中國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正在制定碳達峰行動計劃,廣泛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
——2021年4月22日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是一件大事。中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這是中方主動作為,而不是被動為之。行勝于言。中國將根據實際可能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最大努力和貢獻,愿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繼續積極推動國際合作。
——2021年5月6日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的講話
中國將為履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承諾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將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共同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
——2021年7月6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實現綠色增長。中方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方支持亞太經合組織開展可持續發展合作,完善環境產品降稅清單,推動能源向高效、清潔、多元化發展。
——2021年7月16日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
2020年7月15日,世界上首條主要輸送風光新能源的青豫特高壓開始輸電。源自青藏高原的太陽能、風能等清潔電力,跨過崇山峻嶺,源源不斷直送中原大地。圖為2021年6月17日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拍攝的青豫特高壓直流工程。
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比如,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已經形成高度共識,而我國能源體系高度依賴煤炭等化石能源,生產和生活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都很大,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任務極其艱巨。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2021年3月15日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時的講話
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布局,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時的講話
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為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2021年4月2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的講話
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廣西考察時的講話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
——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加強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銜接,進一步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發揮生態保護補償的政策導向作用。
——2021年5月2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的講話
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你們發揚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無私奉獻的精神,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作出了貢獻。這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希望你們統籌推進白鶴灘水電站后續各項工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2021年6月28日致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賀信
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堅持高水平開放,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生產。
——2021年7月28日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
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煤化工產業潛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